浙江省综合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

2025年,构筑循环流畅、满意便捷、结构合理、安全智控的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支撑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建设运输服务网络,实现核心10分钟到公交站、城区30分钟进客运枢纽、都市圈中心城市周边地区60分钟快速通勤目标。快货物流实现长三角重点城市1天、国内重点城市2天、全球主要经济体3天送达。重点实现“四个化”:

——网络一体化。建成城乡协调、区域协同、连通高效、循环联动的运输服务系统。城乡运输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跨省市运输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成链集群发展。基本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5A级县(市、区)全覆盖、常住200人以上自然村通客运、建制村“村村通快递”,城乡公交一体化比例达到85%,长三角省际毗邻公交线路达到30条,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200万TEU,江海河联运量达4.5亿吨高铁快货物流发展先行先试。

——服务便捷化。建成多层次、高品质、优体验的客运出行服务体系,智慧化服务广泛普及,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缩短至8分钟(新建综合枢纽5分钟内),主要高铁站和机场实现换乘轨道交通免检服务,设区市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5%,新增及更新公共汽电车配备无障碍设施比例不低于20%,定制出行、共享出行、旅客联程等客运新业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运输低碳化。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运输装备清洁能源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和物流降本增效发展成效显著。铁、水货运量占营运性综合货运量比重达到40%,沿海港口铁水集疏运强度(海铁、江海河联运及内支线中转运输量占港口总吞吐量的比例)达到40%,力争实现设区市城市主城区公共汽电车100%清洁能源化、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超过4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至12%,运输综合效率和成本优势国内领先。

——数智场景化。面向运输市场形成监管有效、执法有力、规范有序的数字化管理智治体系,基于数字化管理和信用惩戒的新型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实现道路运输(含网约平台)、水路运输、维修、驾培等领域信用监管100%覆盖,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100%上线,危货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100%接入省级危货运输生产智控平台规范化管理。

“十四五”浙江省综合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循环

流畅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5A级县(市、区)比例(%)

90.3*

100

城乡公交一体化比例(%)

66

85

200人以上较大自然村客运车辆通达率(%)

100

省际毗邻公交线路数(条)

20

30

建制村快递物流网点覆盖率(%)

79.6

100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万TEU)

100.5

200

江海河联运量(亿吨/万TEU)

3.95/79.1

4.5/200

货邮空陆联运量(万吨)

4

10

国际全货机航线通航点(个)

22

40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列)

1399

3000

满意便捷

换乘免检综合客运枢纽数量(个)

1

7

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分钟)

10

8

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

60

75

新增及更新公共汽电车配备无障碍设施比例(%)

>20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建成区公交车辆位置实时查询服务线路覆盖率(%)

90

三级以上道路客运站及定制客运电子客票普及率(%)

100

结构合理

设区市城市主城区公共汽电车清洁能源化比例(%)

80

100

设区市城市主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36.7

40

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

70

80

铁、水货运量占营运性综合货运量比例(%)

36.8

40

沿海港口铁水集疏运强度(%)

29.1*

40

营运交通单位周转量CO2排放强度较2019年下降率(%)

12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

14.3*

12

安全智控

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上线率(%)

95

100

运输企业(含网约平台)及维修、驾培企业信用监管覆盖率(%)

100

危货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接入省级危货运输智控平台比例(%)

90

100

较大及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五年下降率(%)

20

现场掌上执法应用率(%)

95

100

注:标注“*”为2019年数据。


全文下载浙江省综合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