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耘甲子 筑梦水运
2016-08-15 08:46:30

1956年8月1日,北京市东四北兵马司1号,70余人往来忙碌,按捺不住的振奋喜悦。他们码起叠叠书卷,埋首伏案。这一天,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筹备处印章正式启用。就在那数间简陋的临时板房里,新中国水运科技“国家队”应运而生,水运行业“向科学进军”旌旗初展。

悠悠甲子,弹指挥间。60年来,水科院人秉承科研报国的崇高理想,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每一片海域、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用执着和坚韧彰显了“尚科谨学,善水兴运”院训的深刻意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新中国水运科技进步的绚烂篇章。60年来,水科院历经变革、数易其地,却始终默默奉献、精心耕耘,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专、从专到全、从全到精的光辉历程,为我国水运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持,成为新中国水运科技发展的奠基人、先行者和主力军。


支撑政府决策、服务行业发展,水科院用沉甸甸的科研成果践行着60年始终如一的初心。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翻开共和国的水运发展史册,几乎每一次重大跨越都闪耀着水科院智慧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之初,水运事业百废待兴。水科院肩负科技振兴水运的历史使命,从零开始,艰苦攻关,自承担“港口及航道淤积问题研究”等第一批科研任务起,陆续创造了我国水运科技事业的多项第一。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浮船吸煤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参与规划了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班轮航线、长江第一座大坝葛洲坝水力水电工程船闸设计、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水运技术词典》……为新中国水运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水运事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这一阶段,水科院乘势而上,勇敢担当起水运科技大发展的先行者、主力军。从运输系统工程到运输经济,从危险货物运输到港口装卸工艺和工程技术装备,从自动控制技术到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工程,从环境工程到安全工程,水科院在水运科技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硕果累累。特别是吸粮机、链斗卸船机、浮船式起重机、集装箱正面吊运机、钢制干货集装箱、抓斗装卸桥、内河浅吃水大径深比推轮、3.5万吨级浅吃水经济型散货船等一大批重大装备竞相涌现,以及分节驳顶推技术、集装箱运输技术、散粮运输技术、溢油防污技术、缓解港口严重压船压港技术等先进技术成功开发,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也为我国水运事业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交通运输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水科院继续精准发力,紧紧围绕“四个交通”发展战略,牢牢抓住水运经济、安全应急、环保节能、现代物流、智慧水运“五大领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或深度参与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海运强国、港口转型升级、促进内河健康发展、多式联运、船型标准化等水运领域几乎所有的宏观战略与政策研究。特别是牵头的海运强国发展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牵头制定了第一个北斗海事应用国际标准;参与编制了第一个集装箱国际标准等等,“国家队”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无独有偶,今年也是集装箱诞生六十周年。在这个改变了世界脚步的领域,水科院一以恒之地坚持了40余年,为我国跃升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国做出了不懈努力,从中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清晰地看到水科院60年科技创新道路的坚持、创造与辉煌。上世纪70年代集装箱运输的初创阶段,水科院组织设计制造了第一台40吨集装箱装卸桥、规划设计了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班轮航线。“七五”时期,为支持我国外贸出口、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而立项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优化论证”,为研究确立“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在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建设中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随后牵头开展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工业性试验”项目,组织了近60家单位开发了涉及设备、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成套技术,成为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九五”期间,针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信息管理和传输严重制约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局面,组织攻克了“国际集装箱运输EDI和运作系统及示范”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了以上海、宁波、青岛、大连港为四点,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为一线的国际集装箱运输EDI和运作系统及示范工程,拉开了我国水运行业EDI技术攻关、推广和应用的序幕。以上三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成为促进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水科院因势利导,将研究重点放在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与构建国际集装箱全程供应链,继续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科技智慧与力量。

6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60年波澜壮阔、春华秋实。

时至今日,水科院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水路交通运输科研机构,业务范围覆盖科学研究、咨询、工程、产品研发与装备制造、航运、交流培训等各个领域。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0多个,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9项,专利178项,软件著作权近百项。


“走出去、引进来”,水科院在国际著名的征途中维护国家利益、传播中国声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要实现水运科学发展,就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在国际舞台上敢于发声、勇于开拓并积极作为,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实践证明,水科院能够做到,并将做得更好。

作为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水科院多次代表国家参加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集装箱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11年,水科院联合上港集团等单位组织编制的《集装箱货运电子标签》国际标准(ISO18186)正式发布生效,成为我国牵头制定的首部集装箱和物流领域国际标准,获得国标委的高度肯定,并被授予2013年度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的殊荣。

作为北斗卫星海事应用国际标准化专项的承担单位,水科院组织编制的《船载北斗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草案)》在国际海事组织航行安全分委会第59次会议上获得一次性通过,成为我国第一个北斗国际标准,为北斗国际化应用迈出了突破国际标准的第一步。

作为交通运输领域唯一由我国主导成立的正式国际组织,亚太港口服务组织(APSN)从筹备到运行,水科院倾注了大量心血。配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由水科院承担秘书处日常工作的APSN高度关注亚太港口的互联互通,开展了多个项目研究,并独立主办了两次亚太港口互联互通研讨会。依托APSN平台,大力推广我国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所形成的“绿色港口奖励机制(GPAS)”得到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积极响应。

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水科院主动开拓非政府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策划和争取国际科研项目,先后承担完成了世界银行“中国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研究”、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湖南湘江内河水运项目”、亚太经合组织“安全智能集装箱发展研究”等国际组织资助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水运市场竞争,陆续参与了卡塔尔、克罗地亚、马来西亚等国际项目的投标,为水科院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不惧险浪、迎风而立,打造高端智库、勇争世界一流,为建设水运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

60年的励精图治,奠定了水科院雄厚的科研基础。拥有近2万平方米的科研和行政业务大楼,1个占地15万平方米包含7000多平方米工试车间、2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00余台(套)试验系统与装备的大型综合试验基地,水科院基本形成了以“三大平台,七大重点实验室”为主框架,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设计、施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综合科研条件。

60年的风雨积淀,构建出有水科院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营造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了“诚信、服务、创新、质量”的水运科研精神,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60年的队伍建设,造就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基本覆盖水运科技领域的人才梯队。拥有部长决策咨询组成员1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交通运输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7人次,入选国家和部级专家库153人次。2015年交通运输部环保中心、中国海事服务中心、交通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心三个单位的加入,使水科院的专业领域更加健全,规模迅速壮大,综合优势更加明显。

60年的薪火相传,给了水科院人深刻的启示。只有不断改革创新,适应行业需求,扩大对外交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在科技革命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只有继续发扬爱国、奉献的使命责任,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开放、包容的胸怀气度,和谐、共享的人文环境,用一流的文化凝聚人、感召人、激励人,才能在科学报国的实践中实现价值。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号召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可以预见,一个属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站在新的起点上,该怎样不负整整一甲子的默默坚守?又该如何将光荣与梦想沉淀为砥砺前行的决心意志,化作建设水运强国的磅礴动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水运发展,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水科院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强院、文化兴院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水运经济、安全应急、环保节能、现代物流、智慧水运“五大领域”,着力打造职工创业和科研文化建设平台,着力把科研做强、产业做大、管理做好、机制做对,加快建设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高端智库和世界一流交通科研院所,为早日建成世界交通强国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六十年短暂,如白驹过隙;新征程海阔,定高帆远航。